发布时间:2018-12-22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919
电影中每一个平淡、真实的情节 -
都是正在发生的身边故事
电影故事梗概
初中女孩李玩父母离异,住在爷爷奶奶家。
为了缓解女儿和自己的矛盾,父亲送来了一只狗,李玩为它取名爱因斯坦,形影不离。
但因为爷爷的一时疏忽,狗丢了。为了摆平李玩,后妈送来了一只长得一样的狗,告诉她:“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
李玩清楚,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但所有人都一口咬定:“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
家人搞丢了李玩的狗,她本来已经心生怨恨,偏偏又找来一只“假狗”。
所有人逼着她:你要懂事,你要懂得顺着台阶下。
为了安抚她,家人欺骗了她。所以李玩就应该配合家人的演出吗?这个逻辑,她搞不明白。
因此,她拒绝表演、大吵大闹、向家人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全家人变成了一场闹剧。
事情之后,所有人围着饭桌吃饭,一团和气。大人们有说有笑,谈论着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之前的一切像是没有发生。
只有李玩,沉默无言。
李玩的兴趣爱好是物理。
在电影的一开始,她对着镜头露出她稚嫩的小钢牙,畅想出了一个“平行宇宙”。
在这个“平行宇宙”中,人们不需要为自己每一个决定后悔,所有的设想都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让她对成长一词充满了渴望。
但后来,她逐渐悲观地发现,成长就是被环境消灭掉所有的可能性。
李玩终于在失落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微笑。她逐渐接受了这种成长唯一的可能性:在环境中对抗、挣扎、妥协、顺从、同化。
那么,作为贯穿故事的爱因斯坦是什么?
爱因斯坦不仅仅是狗,它可以替换成很多东西——
你明明想报物理兴趣班,他们却说补英语,这才是你的瘸腿科目;
你乳糖不耐,他们却说必须喝,牛奶长身体……
在《狗十三》中,就是这样。成长,只不过是一个中性词。
这部电影,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呢?
导演曹保平说过:“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家长们,你们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
在对待孩子上,我们是不是也会有什么地方做得欠妥?如何避免孩子以影片中这种悲痛的方式成长呢?
孩子要的不是物质陪伴而是父母的精神陪伴
李玩是缺少父母陪伴的。
电影开头,李玩放学回家,奶奶做好饭菜,李玩随意端起碗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往嘴里扒饭,眼睛却从没看饭菜一眼。
本该陪在她身边、共进晚餐的父母,不在身边。
李玩的亲生母亲,在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只是在李玩得奖后打了一个电话。
母女俩像应酬一样简单对话后就挂掉电话,而李玩脸上看不出一点波澜。
试着想象一下你自己,你有没有像李玩的父亲一样,把忙工作当作缺席陪伴的借口,是不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管教的打骂,或者是你守在孩子身边刷着手机,然后对自己说,我正在陪伴孩子。
生活中或许有无奈,可我们也要明白,自己辛苦忙碌的目的和意义在何处。
孩子要的不是“这是为你好”而是“你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爱因斯坦,全家人严阵以待,用旱冰鞋先铺垫,然后开始劝说:孩子,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孩子,你要中考了;孩子,爷爷年纪大了追不上狗。
可就是没人给她说一句:孩子,对不起!
因为自己的痛苦完全没被重视,李玩疯狂的寻找爱因斯坦,开始和家人冲突不断。
父亲在暴打李玩后给她道歉:孩子,对不起,你应该更懂事的,爸爸这么辛苦。
打你骂你=爱你?
其实,类似的逻辑在现实中也偶尔出现。我们是不是偶尔也会在打骂孩子时说:“我不都是为你好嘛,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我?”
有人说,要真正实现与孩子良好的教育互动,第一条就是必须尊重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忽略他的感受。
人一生都在追求认同感和获得感,没有尊重,就谈不上认同。一个得不到认同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或者自负的极端心理,可能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里困难重重、痛苦不堪。
我们是否也会对孩子说:“你考了一百分,妈妈好爱你。你今天真听话,爸爸好开心。”
几乎所有的关爱前面,都需要加上一个前置条件才能成立。
无形之中,我们在用爱在和孩子做交易,只有孩子提供给我们一点什么,我们才会“施舍”给他一些爱,如果让我们不满意,我们还会从他手里把这爱夺回来。
有条件的爱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他最爱和最信任的父母都给不了他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学会讨好家长。
爱要说出口的,而不是憋在心里。
如果大家告诉李玩:“孩子,对不起,我们把你的小狗丢了,为了怕你伤心,我们努力四处寻找。为了怕你难过,我们最后只好找来另外一只“爱因斯坦”来补偿你,你能接受、原谅吗?”
如果他们都把爱说出口,李玩可能就不会在孤独寂寞中长大。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不擅长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口,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爱。但有时,作为感知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更容易感受到说出口的那种爱。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Sir电影、青榄家长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