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8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2578
就像美国教育学家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写的:
"假如我们对家人抱有无条件的爱,知道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不公对待,我们就能徜徉爱河不再恐惧;
假如我们都能关注彼此,赞赏各自的优点,那么我们就能收获积极的心态;
假如我们尊重差异,没有人要求我们只服从一个信仰,那么我们就能自由展示出各自的与众不同。"
今年,有一档节目火了,名字叫《少年说》。当然,早恋是不允许的,所以不能表白。
大部分是什么内容呢?必须的,妥妥的学习。喊话的对象,是父母。
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得到的回复,依然充满着成人世界的粗暴。
不打击你,你会有点飘
初一14班的袁璟颐,上台前忐忑不安,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妈妈:"等会在台下会怼死我。"
她"控诉"了妈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第一名学霸好朋友比较,仿佛在她眼里,那位学霸才配做他的女儿。
"我妈妈老说,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呢?"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孩子哭得梨花带雨,妈妈是什么反应呢?
这位妈妈平静如常,带着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的理性,只说了六个字:
"我都是为你好"
为什么要这样打击孩子的努力呢?
且听她的神逻辑,"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这是多少父母的想法,不打击,你就会飘;言外之意就是,我要不打击你,你就会骄傲,骄傲使人落后。他们却不知道,有时这样的打击,会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我读初三那年,中考前几天,隔壁班的一位同学从自己家的八楼上跳下来。
一大早轰一声,整幢楼的人都被吓到了。邻居说,前一天晚上,他一直被父母骂猪头,为什么连前十名都进不了……
父母们似乎从没想过,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寻找一种更合便的沟通方式。
成绩低了指责,成绩提高了,有进步了,父母们会看到吗?会有什么鼓励呢?
一个女孩说,那一次,好不容易我的成绩有了提升,老师都表扬我了,你们看不到也听不到。不让我出去玩,可是我妈对我说,去什么去,你成绩那么差还给我出去玩,背你的书去。
在《少年说》,这样的怼话随处可见
《少年说》小姑娘说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长路上,遇到的最大敌人,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另一个女生,她热爱舞蹈,有很强的舞蹈天赋,她渴望母亲能够支持她完成她的梦想。
孩子有梦想,多难得。这位母亲说,可以考虑,不过你的成绩要进到全年级前100名。
重点高中的前100名短时间内哪有那么容易,她几乎堵死了女儿的梦想之路。
女儿奔溃了,哭着喊,做不到……前200名行吗。
母亲像买菜一样回复,让女儿至少达到150名。女儿还是答应了,妥协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会感受到什么?
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