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5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2251
我们一辈子,都在抢位子,占位子。有人抢到位子,不办事。有人抢不到位子,抑郁一生,满嘴抱怨。
春晚的小品《占位子》,讲述的教育问题。
小品里,父母都想孩子有个好座位。从优质的教育资源,到一个好的班级座位。
一切从有一套学区房开始。当前的大城市,好的教育资源,都很稀缺。
小品里说,孩子妈妈卖掉别墅,换一套50平米的二手学区房。
这是来源于真实的。
《占座位》主要讲述的是家长所谓对孩子们的好是否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沈腾和马丽等都是到学校为孩子占座位,都想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
沈腾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孩子一面,直到老师给打电话他才发现原来他走错了教室,连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都不知道,那么教室都走错了,占个好座位有什么用呢?
为了孩子有好的教育,我们愿意做一切。因为我们很多人当时就输在起跑线上。没有上好高中,没有考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没有钱买房。从起点到终点,我们害怕下一代再输。
沈腾最后说的那些话非常值得家长们深思,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的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努力赚钱,但是却没有时间陪孩子,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孩子真的需要的是什么?
而从这个小品中也直击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痛点一:学区房
小品中一位女家长(马丽饰演)直言自己家为了孩子将家里的大别墅换成了五十平米的学区房。这也是大量城市父母为了孩子不得已选择的花重金购买市区老破小房产的现实无奈。教育质量的不均衡让名校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曾经花钱择校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已经行不通了,唯一能够入读小学名校的方式就是购房入户获得入学指标。多少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小学花费积蓄贷款买房,学区房成为二手房市场的主要推手。
痛点二:占座位
原本以为占座位只是小学生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视力,为了让老师多关照孩子学习的一种个别化需求。看完小品后发现家长对C位的趋之若鹜,当然这种情况实属比较夸张,明白说教育长期在小学工作,对座位的个别化诉求只会发生在极个别学生和家长身上,而且班主任大多采用座位轮换的方式解决空间资源的公平性。这一问题目前在小学解决得是比较好的。
但是,我上网看了一下,真正占座位的痛点发生在高校和各种辅导班上,学生和家长的占位手段也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咋舌。
痛点三:陪作业
家长陪作业是长期的痛,2018年就曾出现过很多段子吐槽家长陪作业的郁闷与烦躁。小品中再次将陪作业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的家长一人辞职专心陪读,有的家长晚上检查完了作业才开始自己的自媒体营生(跳肚皮舞,可能是西瓜视频或者抖音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的家长忙着赚钱,自己衣服舍不得卖,节衣缩食为孩子,在经济上付出太多,但对学习却关注太少,以至于开家长会走错了年级(孩子已经升入三年级,却误入二年级一班教室开家长会)。
痛点四:家长自行解决问题
小品一开始就出现了四个家长扭打成一团争抢前排座位的画面。占座位不止于如此,但现实中依然存在个别老师将孩子之间的矛盾直接交给家长自行处理,老师将一些工作直接下放给家委会处理的现象。这是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和教师不想过多惹麻烦的无奈之举。以前,大家都听老师的,家长对教师有足够的尊重,现在的家长有知识有学问,对于学校教育常常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之间出现打架伤害事件,有的老师索性让相关学生家长自行解决。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容易把事情搞复杂,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痛点五:二胎年龄落差现象
小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二胎年龄出现落差现象,一些老来得子的家长将二胎的教育职责下放给自己已经成年的老大。这些现象在农村出现的概率比较大,我家有亲戚在农村,很多家庭出现了孙子辈和小叔叔小姑姑同在一所学校就读,甚至同在一个年级学习的现象。有的90后既要教育管理自己的孩子还要负责照看老爹老妈生下的小弟弟和小妹妹。
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最贵的礼物和最好的起跑线,从来都不是学区房,不是补习班,而是陪伴。
对父母来说,陪伴只是一个形式,可对孩子来说,那是爱和重视。比起教孩子怎样长大,不如陪着孩子,看着他怎样慢慢长大。
陪伴,不仅会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温暖会在长大的过程中,化为实实在在的爱,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生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成为我们无法陪伴孩子的原因:
可是,谁又知道自己的余生中能抽出多少时间陪孩子?生活不可逆,千万不要让亲情迟到,让爱成为遗憾。
看过这样一首小诗:
这种遇见,让我们的人生从那天开始,就变得更加美好。这种奋不顾身的勇敢,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爱,去温暖和呵护。
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陪伴。
当成长充满美好的记忆,那么即使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再陪伴孩子,他们也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一如既往地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