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02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2783
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让人震惊又痛心:
在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那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在遗书中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网传孩子留给奶奶的纸条
孩子的遗书短短一句话,里面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读着都难免让人心疼。
案发当天是星期二,孩子极有可能是周六周日在家惶惶不安了两天,因为恐惧,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打破玻璃的事情。
周一到了学校,又因为无法交代而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绝望与恐惧之下,他写了这封遗书,决定跳楼轻生。
不敢想象在这段时间之内,孩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煎熬。
可是这个生命刚刚开始的孩子,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在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眼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最天真无邪的时光。
但现实其实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满着挫折。
打破了学校的玻璃、考试没拿到理想的分数、攒了很久的钱丢了、作业没有写完挨批了、被同伴们嘲笑了……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里都可能比天还大。
图片来源:电影《布拉姆的异想世界》
他会担心,他会害怕,他会觉得羞愧、内疚和无助。
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时候的反应,有时候会给孩子带来跨越困境的底气,有时候却会成为让孩子无法摆脱的枷锁。
网络上曾看到过一位泰国的父亲,经营一家小超市,21岁的儿子平时只爱玩游戏之类的,无所事事,偶尔帮忙收银。
一天儿子坐在收银台那里,还是不停的在玩游戏,父亲大为不满。
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放在了儿子的面前,怒不可遏地跟儿子说:
“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垃圾!”
“有种你就别活了!”
发泄完自己的愤怒,父亲转身离去。在他的心里,儿子就是个没出息的废物,没出息到连死都不敢。
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真的拿起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那一刻,父亲马上奔向儿子的方向,崩溃得瘫倒在地。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震惊,又有多么的后悔。
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他其实是爱的。
他不管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他很想管。
但问题出在了管教的方式方法上。
很多父母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用过所谓的“刺激教育”“激将法”,希望通过辱骂的方式可以骂醒孩子,希望通过棍棒教育能够打醒孩子,希望通过威胁的手段可以震慑住孩子……
可一起起的悲剧,就在这种高压的教育手段下发生了。
孩子遇到问题,当然需要管。但打骂和惩罚绝对不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一起来打败困难,而不是父母跟困难站在一起,一起来打败他。
明智的父母,会选择用一个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对待他,帮他分析问题,给他一个向更好方向迈进的动力和支持。
从每一个小事儿上,孩子都会明白,原来犯错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的会跟他一起面对。
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也会从正面的角度去想怎么样解决,而不是被挫折压得喘不过气,困守在恶性循环里面。
我们总以为,自家的孩子,可以随便打,随便骂。
可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心灵没有大人那样强大,也没有大人那样历尽沧桑,见多识广,对“小冲突”可以一笑而过。
他们年纪还小,还没有弥勒佛般的大肚子,来消化你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对他人格的践踏。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种植希望,他就成为光明的孩子。
父母施予温柔,他就成为善良的化身。
父母浇灌真善美,他就成为真善美的天使。
但是,如果父母喂养羞辱、贬低、暴力,他就成为恶的祭品,或者恶本身。
他们会在恨中长大。
虽有父母,却如弃儿。
↑上一篇:“哄娃神器”带给孩子的影响,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孩子为什么会自卑,家庭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