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9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528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上了热搜:
杭州六年级男生小胖(化名),对烧菜兴趣浓厚,已为家人做了3年晚餐,他做的菜是既好吃又好看,比妈妈做的更好。
然而,家有暖男,妈妈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小胖虽然对食谱过目不忘,成绩却一直垫底。
“烧菜太没出息了!”
为提高成绩,老师课后为小胖开小灶,爸妈也花了上万元报补习班。
可惜,他成绩非但没有好转,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数学还只得了1分。
忧心忡忡的老师和爸妈无奈请来了儿童心理医生。
医生对小胖评估后,给出建议: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补习上,不如降低对成绩的期望,因势利导让他做感兴趣的事,尽可能发挥潜能。
老师按医生建议,开了一个才艺展示主题班会。
班会上,小胖的厨艺惊艳了同学和老师,大家对他印象改观还被圈粉。
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小举动,却让大家收获了意外之喜。
兴趣得到尊重,小胖上课不但认真听讲,作业有了很大进步,人也变得活泼自信。
最初只爱厨艺不爱学习的小胖,兴趣最终得到认可,学习的潜能也被激发,无疑是幸运的。
而儿童心理医生的建议和做法,对于大部分普通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3点重要的启示。
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瞎努力
花重金砸时间补习没有取得效果,却能自己研究食谱连续3年做出美味饭菜的小胖,让人想起这么一则新闻。
在英国,一头鲸鱼被发现死在草原上,离海岸线有800米远,原因是:
鲸鱼被海浪冲上岸搁浅,希望回到海中,然而,它弄错了方向,朝着反方向的草原努力翻滚,最终死亡。
为人父母,我们都爱子心切,害怕孩子输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孩子就像那条鲸鱼。
没弄清楚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甚至明明知道孩子擅长什么,还是免不了受世俗观念的影响,逼着孩子朝不合适的方向努力,实际却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有句话说得好,“财富放错地方是垃圾,人才站错位置是庸才。”
深以为然。
有个男孩,大学毕业后对自己该做什么感到迷茫。
他听从父母安排,做了2年会计,又做了2年木匠,接着做了8年卡车司机。
整整12年,他逼着自己认真努力,但总觉得没意思干不好。
直到他看了电影《星际大战》,内心的火苗终于被点燃。他毅然投身热爱的电影事业,醉心于此32年。
这个在找到人生方向前平平无奇的男孩,是拍过史上票房排名第一和第二电影《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士·卡梅隆。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若单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将会相信自己是愚蠢的。”
努力真的很重要,但是不能无视孩子的兴趣逼他盲目努力。
成功路上荆棘满途,考验的是谁更坚定。在不热爱的事情上长久坚持,实则是煎熬和折磨。
比逼孩子努力更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他到底想去哪里。
唯有找到方向,孩子才能真正舒展手脚、释放巨大热情和能量。
聪明的父母懂得抓住孩子的兴趣
爸妈花大价钱下力气,都没能解决小胖学习没兴趣数学差的问题。而心理医生一个小建议,就让孩子发生了巨大转变。
这让我想起了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讲过的一个开“小卖部”帮女儿学数学的故事。
她女儿圆圆对听故事很感兴趣,语言能力特别强,但却是数学困难户。
开始时,愿意掰手指头算几加几等于几,时间一长就厌倦了。
孩子遇到困难,有的家长可能会放弃“孩子在计算方面没天赋,算了吧”,有的家长可能会狠狠逼孩子,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畏惧。
尹建莉老师却琢磨怎么利用圆圆对故事的爱好,让她既能学计算,又能激发兴趣。
她设计了开“小卖部”的游戏,通过故事的形式,一家三口扮演店主和买家,从定价、找零到算账,让圆圆自然而然学会计算。
↑上一篇:换一种方式和孩子的说话,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下一篇:3岁小男孩打脸31岁中国巨婴:你可能忘了原来可以这样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