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4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712
一口纯正的英语听得网友目瞪口呆,这个四岁小孩的英语实力真的不错。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就是了!
有人感叹,自己学了20年英语,还不如一个宝宝。
有人猜想:难道言言是美籍华人?也不对。
言言妈妈说:夫妻两人都是中国人,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言言之所以在4岁半,就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已经掌握2000多个单词量,主要得益于“他把学习当成了玩”,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乐此不疲。
与其说宝宝厉害,不如说是他的爸妈厉害;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就看父母如何作画了;
相比起小朋友英语的水平,我更震撼于他妈妈的教育理念,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的教育,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只有在 “智慧型”父母的用心培养下,孩子才会看起来毫不费力地长成卓尔不凡的样子。
视频中言言妈妈用3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学霸宝宝的养成秘籍。
01
“父母不是老师,而是孩子的陪伴者或学习的同伴。”
——是“陪伴”不是“监管”
前几天的一个小视频,让人哭笑不得。
视频中妈妈俨然“老师”的模样,她一字一字的提示着,期待4岁宝宝像“乖学生”一样,坐在书桌旁顺利背出儿歌,可是越急越背不出,娃娃就开始想出各种拖延办法,一会儿要吃饭,一会儿要上卫生间……
孩子无处可躲崩溃大哭:“我怕学不会。”
最终,这位妈妈历经2个多小时教娃背书,重复了不下50遍,可孩子却连“6个字”都没背下。
妈妈如此卖力的“教”,却不想把孩子“教笨”了,孩子无趣地忍受着“学的过程”毫无乐趣,体会着妈妈“教不会”的焦虑,他紧张害怕甚至想躲开妈妈,儿歌没学会却将“厌学”的种子给孩子种下。
言言妈妈说的对,家长一定要分清角色:“每天尽量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我们并不是要教小孩,因为我们不是老师,是一个陪伴者和他的学习同伴,我们是要以学生的身份跟他在一起学习。”
孩子不需父母用“说教”来传授知识,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鼓励。
每天我们与孩子进行“好玩的互动”,孩子在与父母“兴趣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认可就足够了,在共度时光中会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小选手赵泽淳,曾传授自己掌握古诗词的秘籍,他的爸爸妈妈从不逼他背古诗,一家人聚在一起时,喜欢玩诗词接龙游戏。
游戏中每个人都不甘落后,玩的热火朝天,不知不觉中他就喜欢上了古诗词,而且感觉学起来特别轻松有趣。
父母“用心”做孩子的玩伴,比扮成“严师”更有效率。
02
“把学习当成玩”——
兴趣不是老天爷的赏赐
视频中言言妈妈说:“言言从来都不认为学习是学习、玩是玩,而是将学习当成了玩。”
换句话说,也就是孩子的学习始于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言言将英语当成了“玩的玩具”。
在言言妈妈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孩子“通过一些app里的英文歌开始自己启蒙”。
而且视频中,言言用带有字母的积木,随手拼出单词,并且玩的乐此不疲。
孩子对玩耍的渴望,是他们最初去接触新事物的原始动机。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曾说:正确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把他变成天才。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和妻子克拉拉付诸行动,先后将3个女儿培养成了国际象棋大师。
这是他们筹谋已久的事,但他们3个女儿却认为,选择“国际象棋”完全是自己的兴趣,而绝非父母意愿的强加。
大女儿在一次采访中回忆:我当时想从家里的壁橱里找一些玩具来玩,结果找到了一副国际象棋。起初,我被那些旗子的形状深深吸引,后来我发现,下棋更让我痴迷,也对我提出了挑战。
兴趣从何而来?难道是老天爷的赏赐吗?
答案当然不是,如果想要培养孩子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物,父母需要懂得运用一些谋略,比如36计中的“无中生有”,父母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安排,会让孩子的兴趣从“无”生出“有”。
父母以“好玩的方式”将孩子引领其中,兴趣应运而生,实则是爸妈给的赏赐。
03
正向激励与反馈
《刻意练习》中提到:帮助孩子创建心理表征,可以增强他们欣赏自己正在学习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动机。
言言妈妈在陪伴过程中,发现激励孩子的办法:“我觉得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能让孩子变得非常的自信。”
在小视频中,我们看到不同时段言言的表现,他俨然成了一名自信满满侃侃而谈的“英语小老师”。
孩子在不断的正向反馈中,尝到了快乐、获得了满足,使他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越来越动力十足。
兴趣只是最初的动机起源,如果想要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长久,需要加强孩子内心的动机。
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因素,有了父母的鼓励和认同,孩子可以快速建立学习动机。
泰国曾经出过一则公益广告,广告中,妈妈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霸,一个学渣。学霸儿子考完试后,一直炫耀自己的成绩,学渣儿子则惭愧得不敢拿出自己60分的考卷。
妈妈得知学渣儿子只考了60分,一开始非常生气。但她回想起儿子学习很努力,每天做作业做到很晚,还偷偷抹眼泪。于是,妈妈给了儿子一个温暖的微笑,真诚地告诉他:你也非常棒!儿子感动落泪。
这位妈妈同样很有智慧。她不只看到表面的成绩,也看到孩子的努力。她明白,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天赋不同,所付出的努力不应被成绩掩盖,也不该被忽视。
相比大部分父母,积极鼓励60分孩子的妈妈真的很棒。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给予包容和耐性,接纳孩子平凡的一面,发掘并发挥他们的特性,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颗闪耀的星辰。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鼓励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瑞士心理学家米勒说: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将他视为他自己生活的中心。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见和被赞赏。
父母用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不遗余力为孩子打气加油,鼓励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