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善朝教育官方网站!

善朝教育--专注于中高考励志演讲
精心打磨,只为呈现最好效果

二维码
在线客服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怕孩子“平庸”!

发布时间:2019-03-13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565

安德烈问龙应台: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


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龙应台如此回复:


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怎么被你,和菲利普,记得?


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利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大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


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


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在这36封家信中,文字间无不透着理性和温暖,正如龙应台的回复。


01

最好的道德教育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2018年10月17日,有一辆大型货车在途经西汉高速洋县段时出现了交通事故,致使32吨橘子滚落在地。司机原本打算把车上的橘子贱卖,刚开始也有好心人买,当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生了哄抢,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抢。

结果,价值80000元的橘子,司机只收回了9000元。


面对需要帮助的司机,这些家长原本该教孩子如何“助人为乐”,但却领着孩子“趁火打劫”,这究竟是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在某些人成长过程中早已淡忘道德的时候,龙应台已经早早地和小儿子菲利普有过关于道德的对话。


菲利普的化学老师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年轻人,教学特别认真,说话也特别滑稽有趣,在学生中口碑很好。


龙应台得知这名老师在泰国潜水死了,还留下一个两岁的孩子,去银行捐款了。


龙应台对菲利普说:“菲利普,给他的家人写封信,就用你的话告诉他们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好不好?”


菲利普回答说:“我又不认识他们。”

龙应台继续说:


“想想看,菲利普,那个两岁的孩子会长大。再过五年,他七岁,能认字了,读到你的信,知道他父亲曾经在香港德瑞学校教书。


而他的香港学生很喜欢他,很服他,对这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会不会是件很重要的事?”


菲利普点点头。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


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你在做的时候就意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


龙应台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循循善诱的德育方法,正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教育,是寻根于菲利普内心。


而这种道德教育才能让儿子长大后个人面对自身利害、外界诱惑仍能笃定道德是行为准则。


02

开明的父母给予孩子尊重

帮助孩子独立


龙应台和儿子之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

龙应台在家时,不时的有作家,记者朋友来访,菲利普发现了母亲龙应台的华人朋友有一个特征:

朋友们在问有关于菲利普的问题时,眼睛总是看着龙应台,并且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自己。

于是,母子俩就做了一个实验。

甲教授来访时,龙应台会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利普。”

甲教授和菲利普握手后,问龙应台:“好俊的孩子!他会说中文吗?”


“会,说得不错。”

“他几岁?”

“十五”

”他读几年级呢?”

“你问他吧。”


甲教授这时候才转过去看菲利普。没说几句话,又转回来问龙应台,“他懂几国语言啊?”

在中国文化里,只要父母和孩子都在,根据辈分,外人都会找父母咨询,而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来对待,直接和孩子对话。

龙应台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留心这个事情,只有她给予儿子足够的尊重,他人才会独立看待自己的儿子。

此后,龙应台陪安德烈去看医生,安德烈坐在医生对面,龙应台站在旁边。

医生的反应是先看了安德烈一眼,然后抬头看龙应台:“他哪里不舒服?”

龙应台赶忙说:“请你问他。”

那年安德烈20岁。

龙应台对孩子的诉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当父母学会了尊重与放手,孩子才开始真正独立面对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到:一个人必须笔直挺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上一篇:培养孩子对抗挫折,会让孩子的未来走的更远!
↓下一篇:一个4岁男孩教英语上热搜:原来智慧型父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