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5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918
不久前,一位49岁的宿管员阿姨登上了《人民日报》。
她连续3年旁听上海交大的专业课程,花了700多天,背单词、坚持上网课,最终和儿子一起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常常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尤其是英语,对于零基础的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难度,并不亚于马斯克造火箭。
但是她并不妥协,不会的地方她就记笔记,连续700多天,一天都没有懈怠过。
有这样一位爱读书的母亲,孩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少年说》里,四年级七班的李朗逸对妈妈进行“控诉”:“我的老妈是做酒店管理的,今年已经38岁了,但这样的你,却一直准备考研。你读书太拼了,简直让我自愧不如。学习起来比我还疯……”
“回到家你也是闷着头在房里学习,我好不容易见到你一次,你还是要学习……”
因为长期不受妈妈“重视”,孩子受到了“冷落”,渴望亲情和陪伴的孩子就想鼓起勇气在台上问一次妈妈:“老妈,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你儿子重要?”
当台下的妈妈听到儿子的问题时,她微笑回答:学习、工作都非常重要,因为每天的工作都会需要新的知识的补充,但是你问我工作、儿子、学习哪个更重要,那么妈妈告诉你“儿子最重要”!
同时,这位妈妈还向儿子解释了为什么自己38岁了还要努力学习。
“因为妈妈觉得你最重要,所以我要跟你一样学习。我是在我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个学习的风采,所以妈妈才要这样去努力的。”
最后,这位妈妈还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其实,好的教育,就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母愿意追求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PART
02
很多父母,自己不看书,一边刷抖音、打游戏,一边对孩子吼:要好好读书啊,将来考个好学校。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闲暇时间里,一点一点地被拉开的。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曾分享过他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小对话。
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后,特别不好意思地说:“爸爸,我今天考试扣了两分,因为我把你名字中的登字写错了。”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的家长都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样粗心,写错了就要改正。
但是樊登马上说:“这个有意思,你这个行为在古代是一个很高级的行为。”
儿子惊讶又好奇。
樊登解释道:「古代人写自己父母的名字不能写对,要故意写错,这个叫做避讳。《红楼梦》里林黛玉一出场,就故意把母亲的名字念错了。中国古人写皇帝的名字,写老师的名字,写自己父母的名字,都不能写对的,避讳以示尊敬。」
最后,樊登还开玩笑,让儿子明天去找老师把分要回来,因为父亲的名字可以写错。
就是这样一个行为,不仅动用了自己多年读书攒下的学识,还保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心里埋下了自信的种子。
如果一个家长有经常阅读的好习惯,那么他的知识储备就会逐渐的转移给自己的孩子。
时间一久,孩子之间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说到底,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行为是息息相关的。所谓的潜移默化,就是如此了。
有个流传了几十年的段子,至今仍有市场:读书读得最好的,往往都是给当年不读书的那些人打工的。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
那些混得好的人,除了极少一部分是运气之外,还有绝大多数,是在成年以后,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