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2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752
“寒门再难出贵子”,一谈到教育,人们总不免想起这句话,但是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却很少人愿意追究。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曾一语道破“天机”:
英国《独立报》盘点权威研究结论发现:成功孩子父母的11个共同点中,父母拥有高学历、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等等赫然在列。
的确,父母的高学历、较高的经济收入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容忽视的是在教育资源等硬因素之外的软因素,比如说,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
孩子长时间和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出奇的一致。人类学家Betty Hart 和 Todd R. Risley曾做过一个在学界非常有名的研究。
他们花费2年半的时间跟踪42个家庭,记录爸妈和孩子间的亲子对话。被调查的孩子都是1-2岁、正在咿呀学语的萌娃。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悬殊很大。在42个家庭中:
13家是中产家庭,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23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6家,徘徊在温饱线上
研究中Betty和Todd发现,这些孩子说话的神情和举止简直和他们的父母如出一辙,孩子日常所用的词汇,大多和父母一样,重合率高达86%~98%,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到了3岁的时候,42个孩子的词汇量简直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了。
仅仅1个小时,贫富两极的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就相差了近4倍:
温饱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够从爸妈那里听到616个词
工薪阶层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总量为1251个
中产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量高达2153个
以此类推……
一个星期下来,中产家庭的孩子可以听到21.5万个词,而温饱家庭的孩子只有6.2万。一年下来,中产家庭可以教给孩子1120万个词,温饱家庭却只有320万。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等到孩子4岁的时候,中产家庭的孩子总共听到了4500万词,而温饱家庭,只有1300万。这个词汇的鸿沟,这样产生在42个孩子中间。
在孩子10岁时,Betty和Todd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也就是说,这个鸿沟,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发展,更决定了他们往后学习的好坏。
词汇量上的“贫富差”,确实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课业成绩产生了影响。但是,这些词汇到底是怎样影响孩子的呢?
经过近20年的探索,科学家们终于有了答案。
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差距背后的秘密: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02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这个新项目。
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
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谈话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
并且,大脑活跃程度与儿童听到多少词汇无关,但与会话轮流次数强烈相关。和父母交谈更多的儿童,在之后的标准化测试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数。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说: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这非常神奇!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每个孩子都是社交型学习者。
他们从与他们有关系并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学习。从婴儿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婴儿除了从环境中学习,其认知、语言发展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父母和孩子交谈,尽管用词简单,但会话中除了语言内容,还有非语言方面的信息。
如肢体语言,成人反应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头推理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交谈不仅促进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谈具有一种强大驱动力,让人类多方面能力同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