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7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628
6月6日,离高考仅有21个小时,一个高考考生小王,却找不到身份证了。
原来是母亲把小王的身份证藏了起来,急得小王只能找警察帮忙。警察问这位母亲原因,竟是舍不得孩子离家读书。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下半生的安稳,差点毁了孩子的前程。
然而,这并不是特例。
前年有一位母亲过于关心女儿,就亲自给女儿填报高考志愿,却填错了,导致女儿错失了读好大学的机会。
妈妈一时内疚,竟跳江自杀了。
还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女儿在外地找工作,竟然把大学毕业证藏了起来。
而且这个福建泉州女孩辛迪加读的还是一所211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去年,已经30岁的辛迪加又再次参加高考,因为她想要考上外交专业,以后成为出色的外交官。
可是过去9年她本来就有机会追逐梦想的,却因为没有毕业证书,只能在老家找工作。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父母不肯让孩子选择人生,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其背后是把孩子当做“傀儡”。
这种伤害轻则毁了亲子关系,重则可能是毁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的梦想和生活幸福感。
前几天表妹深夜向我吐槽,说被她妈妈骂哭了。
原因是她妈妈在微信上给她发了几句灵魂般的叩问:
你毕业3年了,你存款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工作不知道换了多少份了,你到底是在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我问她:“那你喜欢干什么?”
“不知道”
“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英语。”
“那你为什么不找相关的工作呢?”
“我不喜欢英语,是我妈让我学的。”
“你以前不是当过老师吗?这个工作对女孩来说很适合。”
“我不喜欢当老师,我妈让我当的。”
这对话我不知如何进行下去。
其实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没有主见,害怕选择,一边吐槽父母干预自己的生活,一边又不知道生活目标在哪里。
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中学就中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有150名学生,心理学家问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该怎么办?”
令心理学家没有想到的是,这150名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了。”
当心理学家问他们将来有什么理想或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时,有大约70%的学生回答:“要回家问了父母才能知道。”
为什么孩子们这么没有主见?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失去了选择权。
不仅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选择,甚至在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喝什么饮料上都失去了选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里,母亲王胜男就什么事都要替孩子选择,完全控制孩子:
洗手要按她的步骤来,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洗手一分钟; 头发不能留刘海,要把脑门儿露出来; 高中住校时,要求女儿每天打电话汇报; 文理科分班时,女儿喜欢文科,她却以理科比文科好就业,强硬要求女儿读理科。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曾说:“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控制欲的施展,都是孩子选择判断机会的失去。
就像电影《傀儡人生》里所说:“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