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8丨发布者: 丨 阅读次数:1108
高考你并不孤单,善朝教育陪你走过高考最后的120天。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多看书学习,忙碌会使我们有安全感,并且好的东西都值得花时间。真的,人只有好了,才知道原来有多差,比如你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胖成那熊样,但你胖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健康微胖真可爱。你打扮了以后才知道以前那么丑,但你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最丑的好看,那就是中等偏上还不错。人一定要进步,你不往上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烂成这样。所以无论你现在多辛苦也别放弃,想想已经坚持了多久才到这里。
大家好,我是小玉学姐,今天距离2021年高考还有38天!
今天由我的搭档王旭朝老师为大家分享。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善朝教育王旭朝老师。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要分享的作文,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出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言行)越出常规或一定范围。
“出圈”也是饭圈常用语,意为某个明星、某个事件走红,不仅在自己固定的粉丝圈中传播,而且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知晓。
近些年,传统文化纷纷“出圈”。“中国诗词大会”使原本只是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古诗词,受到全社会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古诗词教育”热;王佩瑜等戏剧大师,走进校园,参加综艺节目,在年轻受众中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李子染制作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视频,在 视频网站热播成为现象级事件。
传统文化“出圈”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也遭遇了一些尴尬。《弟子规》与当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尖锐对立;前段时间热映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不分时代和风格的“东方元素”的大杂烩,让人心中百味杂陈;传统文化在适应更大众的受众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学校将举办一场以“传统文化‘出圈’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辨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陈词。
和其他作文一样,这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好了,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名为“传统文化‘出圈’利大于弊”的例文: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渐入佳境,文化类节目掀起热潮;生僻汉字吸引更多目光,更有三千生僻字正在进入中华字库;热播古装剧带动传统礼仪引发更多关注,也有了更多的现实应用;此外,华阴老腔等非遗项目大放奇彩,故宫、国博等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热;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着家书、家谱、家族历史和家文化的复兴,传承更加有序。传统文化复兴呈现出的新态势。我方认为:传统文化“出圈”利大于弊。理由有二。
第一,从现实维度看,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绝,各自发展传承的。而是在互相的冲突、竞争与融合中,推向前进的。而尤以冲突和竞争为主要方面,很多文化在强势文明的传播下消亡,这个时候就是投入大量资源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也可能徒劳无功。而出圈的意义在于争取受众,以形式上的变化,换取内核精神的继续延续。这是现实,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出圈”可以让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多种表现形态,拉近其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的距离,消除自身与大众的疏离感。如果说,此前传统文化更多是以典籍,文物等专家研究的形式,以精英文化,小圈子的形式存在的话,在当前这个阶段,传统文化则开始通过综艺,动漫等更具有大众消费力的形式出圈,逐渐回归文化这一概念本来的含义。
第二,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礼记大学》就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接着举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从未停止,这不但在政治上形成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结构打下基础,也为这种大一统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础。在器物上,四大发明都是创新,这种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物。器物和制度的演变,必然促进观念的变化。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从而推动变法,其目的还是助君父内圣外王,实现四海升平这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最高理想。而另一方面,正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不搞创新,才导致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甚至亡国灭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传统文化“出圈”利大于弊。谢谢!
好了,这篇作文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中为大家准备了作文素材,大家有需要的话可以去微信搜索:善朝教育,积累更多的素材,丰富作文内容。